英德桥头镇:用人大“速度+深度+温度” 助力“典型村”培育建设 - 清远市人大网(新) - /info/9000218636 清远市人大网

英德桥头镇:用人大“速度+深度+温度” 助力“典型村”培育建设

发布时间:2025-10-29 16:44 来源:平台管理

英德桥头镇:用人大“速度+深度+温度” 助力“典型村”培育建设

 

本网讯 金秋时节,走进英德桥头镇仙蕉坑村,只见道路宽敞整洁,农房外立面颜色风格协调统一,村民在“口袋公园”里闲话家常。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山村,如今正以崭新姿态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这背后,离不开桥头镇人大代表以“速度”破难题、以“深度”谋发展、以“温度”暖民心的持续发力。人大代表们充分发挥自身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基层实际的优势,深入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切实推动“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着人大力量。

攻坚提速

破解发展梗阻彰显“人大效率”

“我年纪上来以后种不动地了,之前为土地的事犯愁。现在人大代表这么快就把土地流转难的问题理顺,解决了我的一大愁事!”村民李大叔的感慨,道出了对人大工作速度的认可。

仙蕉坑村面积小、非连片农田多,土地流转难题长期制约产业发展。代表刘良雄在走访联系群众时了解到这一民生痛点后,及时向镇人大反映社情民意。镇人大主席团立即组织具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并熟悉村情民意的代表到花树下、林屋村小组实地调研。代表们梳理出“租约周期不合理”“收益分配不均”“零散土地低效益”等制约土地流转的核心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代表们结合仙蕉坑村实际,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提出“三年轮转法”构想。该方法以三年为周期轮转村中土地资源,通过整合集中流转,有效提升农田使用价值。随后,镇人大组织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前往村民家中,耐心细致地开展沟通工作,最终促成20户农户同意将土地整合至集体。仅用25天,首批120亩零散农田完成集中流转,为桥头镇丰林农业专业合作社扩建种苗基地扫清了部分障碍。

调研深耕

锚定产业根基体现“人大智慧”

“这脱毒苗根系发达,抗病性强,每亩能增产10%以上。”在育苗大棚里,桥头镇丰林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宗博正向代表们展示脱毒蔗苗。

仙蕉坑蔗苗种植实现产业升级,离不开人大代表“刨根问底”的深度调研。2023年,桥头镇人大组织市镇人大代表开展产业振兴项目调研,代表们从蔗农处了解到仙蕉坑村甘蔗种植历史久远,是桥头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但果蔗缺乏科学种植,甘蔗容易受到病原体侵害,出现品质下降、减产等情况。

仙蕉坑村党总支书记、镇人大代表杨秀枚主动联系镇农业农村办,大力促成200余名种植大户与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共商脱毒甘蔗组培苗混种模式。2024年,代表们又大力推动丰林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民盟仲恺支部签订三年科技帮扶协议,引入“无抗养殖”“微生态肥料”等技术,进一步强化脱毒蔗苗种植产业发展支撑。

2025年,仙蕉坑村中果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丰林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固定员工50人,临时员工约300人,为村民解决了“就业难”问题,村集体也从中获得了收益,年集体经济收入增至15万元。

民生升温

浸润群众尽显“人大温情”

“以前村道泥泞,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还建了休闲广场,代表真是把我们的事放在心上。”村民林阿姨的话是人大工作温度的生动体现。

针对村民反映的出行难、用水难问题,代表们多次提交建议,推动安装太阳能路灯28盏,铺设自来水管600米,新建林屋组农田灌溉水渠渠道“三面光”288米,完成林屋岭下门口段灌溉水渠修复、洋坝组水圳修复、丘屋组农田灌溉渠修复等工程。

在了解到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迫切需求后,代表们带头分片开展“地毯式”整治行动,清理村道沿线杂草杂物、房前屋后垃圾堆,疏通排水沟渠,累计清理卫生死角100余处,拆除危旧房、乱搭乱建15处,腾出空间建成8个“四小园”,新建垃圾分类亭10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桥头镇人大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书写更多精彩的“人大故事”,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持续更久,为桥头镇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大力量。

 

 

来源:新清远

文字:钟履双 邓瑶瑶

地址:
清远市人民二路18号市机关办公大楼1号楼
联系我们:
qyrdb@21cn.com
版权:
清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清远人大官方微博
清远人大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