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财宇:以“软黄金”香云纱激活非遗产业新动能
蒙财宇:以“软黄金”香云纱激活非遗产业新动能
本网讯 “让非遗‘软黄金’成为壮瑶文化的‘活载体’,更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这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人大代表,永和镇永梅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蒙财宇给自己定的职责使命。今年以来,蒙财宇带领村民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立足蒙洞村非遗文化资源,以香云纱古法工艺为核心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壮锦瑶绣与香云纱跨界融合,促成蒙洞村香云纱基地启用。
立足非遗富矿
以务实举措破解项目落地难题
香云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软黄金”。蒙财宇在履职中发现,蒙洞村光照充足、土质适宜,是天然的香云纱晒莨场地,且村内壮锦“万字纹”“回纹”、瑶绣“盘王印”“蝴蝶纹”等传统纹样承载着丰富民族文化,若能与香云纱工艺结合,既能盘活非遗资源,又能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
作为人大代表,蒙财宇将村民“希望老手艺传承”“实现家门口就业”的诉求记在心头,牵头推动香云纱基地项目落地,将蒙洞村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连山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实践。
香云纱基地的建立,离不开土地、工艺、技术等多方面保障。
在土地协调上,香云纱基地选址蒙洞村,涉及土地用途申报、环境评估等多项审批。蒙财宇深知“部门协同”是关键,他多次走访镇自然资源所、农业农村办,详细说明项目“盘活闲置土地+非遗保护”的双重价值。同时,积极与村民沟通协商租地,村民对租地用途、收益保障等心存顾虑。蒙财宇利用晚上时间多次入户走访,与村民围坐家中促膝长谈,详细解释土地入股模式,明确每亩每年保底租金标准,承诺项目盈利后优先录用村民就业。通过耐心沟通政策细节、算清收益账,村民逐步打消顾虑,最终15亩闲置地顺利流转,为香云纱基地提供了适宜的生产场地,确保项目有“立足之地”。
在工艺传承上,促成与专业晒莨团队的合作,保障香云纱“一浸一晒一泥”等古法工序的纯正传承,让“软黄金”面料的传统韵味得以保留;在技术创新上,推动与惠州学院的产学研合作,为工艺改良、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持,让古老工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这些务实举措,为香云纱基地从规划走向启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集体入股+就业增收”
“软黄金”变成“金钥匙”
蒙财宇将香云纱基地项目定位为“发展村集体产业的核心引擎”,提出“村集体土地和资金入股20%”方案,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注入集体积累资金,构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的产业发展模式。他牵头召开多次村民代表大会,详细阐述项目对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战略意义,明确入股资金专项用于晒莨设备采购与工艺研发,未来收益将优先反哺集体产业发展,如拓展非遗文创生产线、完善文旅配套设施等,形成“投入-盈利-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集体入股的资金“活水”,直接转化为就业岗位的“源头”。蒙财宇牵头开展“立体化宣传”,除了在村公告栏张贴香云纱基地彩色招聘海报,还通过村民微信群转发招聘信息,并结合前期入户走访,向村民介绍在香云纱基地“手艺传承+稳定收入”的优势。宣传启动3天内,就吸纳了18名本地村民就业,其中既有熟悉壮锦瑶绣的手艺人,也有掌握传统染整技巧的工匠,他们通过参与“浸莨、晒布、涂泥”等工序,实现“家门口就业”。就业村民说:“以前在外打工照顾不了孩子,现在在香云纱基地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跟着师傅学手艺,日子踏实多了。”
此外,通过“集体入股+就业增收”的双轮驱动,蒙洞村集体经济在项目启动阶段即实现“破题起势”,为后续承接“百千万工程”文旅融合项目、打造非遗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让“软黄金”工艺真正成为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香云纱基地的启动,是人大代表践行“为民履职”的生动体现。下一步,蒙财宇将结合“百千万工程”,推动基地升级为集壮瑶文化展示、非遗技艺教学、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综合空间,让香云纱服饰、壮瑶纹样文创走进更广阔市场,以代表担当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图文:黄舒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