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波罗镇:以“笋”生金!人大代表助力特色产业跑出“加速度
英德波罗镇:以“笋”生金!人大代表助力特色产业跑出“加速度
本网讯 盛夏的英德市波罗镇,漫山遍野的麻竹笋破土而出,青翠欲滴。作为清远、英德两级政府重点打造的百亿级农业产业之一,麻竹笋不仅是当地的“岭南山珍”,更是富民兴村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近年来,波罗镇人大紧紧围绕全镇重点工作,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麻竹笋产业化发展,深入视察调研、积极履职尽责、加强监督问效、发挥代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深入调研察民情 把脉产业促发展
近日,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深入开展“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波罗镇人大聚焦麻竹笋产业,分别组织波罗片区和更古片区人大代表走进麻竹笋种植产区、加工车间和收购点,通过实地视察、走访群众、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麻竹笋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麻竹笋的生长周期多长?”“目前深加工技术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农户在销售环节遇到哪些困难?”……在波罗村、更古村等麻竹笋主产区,代表们与种植户、合作社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麻竹笋的种植规模、采摘加工、市场销售等情况。据悉,波罗镇现有麻竹笋种植面积约5万亩,年产量超1亿斤,产值约1亿元,带动就业1500余人,40%的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麻竹笋,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麻竹笋全身都是宝,但如何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是产业突破的关键。”清远市、英德市、波罗镇三级人大代表,英德巨元孖宝麻竹笋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水清在调研中表示。他建议,要加快麻竹笋深加工技术研发,推动产品多元化,如开发即食笋片、笋干、竹笋饮料等,同时充分利用竹叶、竹苗等资源,实现全产业链增值。
建言献策惠民生 凝聚合力破难题
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意见建议,持续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广“麻竹笋”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统一标准、优化包装、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期间,还邀请该镇农业部门负责人宣传惠民助农政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助力农户增收,充分发挥麻竹笋深加工厂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截至目前,波罗镇已建成2个麻竹笋示范销售点、8个麻竹笋收购点和10个家庭小作坊,但深加工能力仍需加强。
“我们有了好产品,还要学习怎么销售出去。”针对农产品销售难题,波罗镇人大代表唐观新建议借力电商新业态,拓宽销售渠道,多开展电商培训,引导农户利用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拓展销路。波罗镇举办“解锁电商密码,让家乡特产变网红爆款”等学习培训班,帮助农户掌握电商技能,让手机成为“新农具”,为麻竹笋销售注入新活力。
履职担当见实效 产业振兴绘新篇
人大代表的建议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波罗镇通过借助麻竹笋深加工厂和消费帮扶馆两大平台,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作用,并以此为核心,加快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时,借助“百千万工程”结对帮扶契机,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麻竹笋深加工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如今,波罗镇的麻竹笋产业正迎来“高光时刻”,从种植到加工,从品牌打造到市场开拓,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逐渐成形,不仅让“岭南山珍”走向世界餐桌,更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新路。
(钟履双 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