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路瑶:履职担当书写为民答卷 笃行不怠彰显代表风采
冯路瑶:履职担当书写为民答卷 笃行不怠彰显代表风采
本网讯 多年在外创业却始终心系家乡,扎根基层不忘群众急难愁盼……阳山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阳山县大崀镇振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冯路瑶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不负家乡人民所托,充分发挥“头雁效应”,积极投身于产业发展、乡村绿化、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为大崀镇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能干事敢担当
做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在人大代表的履职路上,冯路瑶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肩负起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他积极参加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学习培训、视察调研以及其他代表活动,积极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推动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跟踪监督重点项目建设。他结合本职岗位,与村干部们一起对辖区内各村小组开展摸底调查,收集群众对家乡建设的各类实际需求,形成多件建议提交到镇人大,并进行跟踪监督,推动解决了村道实施硬底化、修建便民桥、修建农田水利、9个村小组饮用水难、农村网络信号弱等问题。
2022年6月,受持续强降雨天气影响,大崀镇出现严重灾情。在振民村出现险情时,冯路瑶与村干部当即紧急通知群众转移,并冒着生命危险从二十多公里外的县城赶回村里,两天内紧急转移了200多名受灾群众,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中,冯路瑶以特色村建设为切入点,带头擦亮农村“颜值”。他发动组织村两委干部利用晚上的时间进村入户与村小组长、村民做思想工作,带领村民积极开展特色村建设,让特色村建设惠及庙应、大陂江、下围三个村小组共152户702人。如今,宽敞的水泥路,明亮的路灯,新建的污水处理池……一番崭新的乡村景象,令村民纷纷竖起了点赞的大拇指,笑称他“走路带风”,带领大伙建设了新农
修建民生工程
做乡村发展的“领航员”
岭头塘村小组是振民村海拔较高和比较偏远的村小组,每年进入秋冬季节,村民用水格外困难。2021年10月,岭头塘村民代表向冯路瑶反映取水难的问题后,他立刻到实地调研,收集当地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村民代表和干部进行座谈,将调研情况和修建岭头塘村小组饮用水项目工程的建议上报镇党委政府、人大主席团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及各方努力,争取到了50多万的项目资金,于2022年6月20日实现全村通水,让全村22户人家、112人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该村一直以来秋冬季用水难的问题。
冯路瑶在走访群众期间获悉,阳城镇与大崀镇交界处部分路段因没有安装路灯,村民晚上得“摸黑”往来。于是,他多方筹措资金,在阳城镇与大崀镇交界至振民村与松林村交界约3公里的路段,立起了110多盏路灯,方便邻近的村民和过路群众出行,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抓创新显担当
做特色产业的“培育者”
冯路瑶深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他带头建设葡萄和紫苏生产基地,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经济收入。
过去,振民村因为多山地、少平整的土地,加上大崀镇是水源保护地,规模化产业难以发展,经济落后,当地村民就业机会少,大量劳动力流出,部分农田疏于管理。冯路瑶返乡后,通过走访调研,摸清土地资源情况,积极为本村引入丝苗米产业,面积达500多亩,并将庙应村打造成丝苗米农业产业基地和农耕文化科普基地,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土地资源流转,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冯路瑶还自筹资金160多万元,在本村建设100多亩特色紫苏产业基地,专门种植绿叶紫苏、金不换等特色香料进行深加工,不断提高原材料附加值。随着基地建成投产,日用工量达30多人,带动了附近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让大家共享乡村振兴福利。
近年来,冯路瑶始终怀着报效桑梓的情怀,把根扎在故乡的土地上,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严谨求实、勤奋刻苦的态度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带领群众就业增收、共同致富,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邓杏娴 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