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为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清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为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清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本网讯 乡村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绿色发展路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可从降成本入手,希望政府支持和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养业务……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来自基层的市人大代表立足本职工作,结合当前乡村发展及群众所需的热点话题,积极建言献策,为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清远高质量发展履职尽责。
市人大代表,连南寨岗镇万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美玲:
聚焦农文旅融合
推动“百千万工程”见成效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见成效”的重要节点,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市人大代表,连南寨岗镇万角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美玲重点关注清远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
清远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较薄弱,如何迎头赶上,推动“百千万工程”见实效?罗美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以自己所在的寨岗镇为例,建议少数民族地区的镇村聚焦农旅文融合发展赛道
罗美玲表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寨岗镇利用官坑、安田、寨南三大片区,扩大粮食、油料作物、蔬菜和特色水果的种植面积,同时推广稻虾共生、优质种猪等高效养殖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附加值,“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就增加了,乡村振兴也有了更坚实的根基”。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罗美玲认为要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促进农旅文融合。如寨岗镇要利用好寨南温泉、广清万亩茶园等品牌,加快推进茶厂建设,结合乡村旅游节等活动,让农文旅产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战略,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产业,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可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周边村庄一起发展,既能弘扬红色文化,又能让红色资源带动产业兴旺,给经济发展添上一把新火。”
罗美玲表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并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为“百千万工程”的顺利推进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市人大代表、万洋集团清远区域总经理王宝传:
进一步降低企业
转移至清远发展成本
作为来自民营企业的市人大代表,万洋集团清远区域总经理王宝传此次参会关注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促进从粤港澳大湾区迁移至清远发展的民营企业发展。
随着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三园一城”建设和发展,广州、清远产业融合越发紧密,城乡融合得到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性的发展,取得了卓越成绩。通过产业促进两地人文、经济、交通、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加速融合,两地资源互补取得了优秀成果,伴随着两地交流深入,大量来自大湾区核心城市制造企业有序转移至清远,在产业转移扎根清远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需求也在不断显现。
王宝传认为,成本是企业关注的重要因素,清远要坚持打造综合成本洼地,可充分发挥广清一体化优势,降低企业搬迁成本。他建议保留或阶段性保留并扩大广州市企业转移到清远的惠企政策,如企业在广州原所在地的税收及各项优惠奖励政策,减少企业生产产品两地重复备案、审批免除或阶段性许可异地生产等。
在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方面,他建议清远要加强高标准厂房园区开发,提高用地效率,减少或限制20亩以内的小规模用地供给,解决土地利用率不高导致的用地成本问题。
市人大代表、连山人民医院内科主任韦涛:
基层医院可大力
开展医养结合业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大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供给”。这让来自基层医疗领域的市人大代表、连山人民医院内科主任韦涛很是高兴。这也是她此次参会的关注重点。
“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提高,现在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患慢病的老年人较多。还有部分是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所以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康复和护理服务、老年人医疗照护、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需求还是比较大的。”韦涛认为,基层医院以医疗为切入点,非常适合开展医养结合的业务,但是还需要政府进一步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韦涛在工作中还留意到,山区群众普遍主动体检的意识不强。随着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她认为政府可以免费提供这些项目,通过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群众健康很有帮助。
近年来,清远各级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包括设备配备、信息化建设等,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卫生医疗机构全覆盖,极大地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看病需求。对于促进基层医疗水平的进一步发展,韦涛建议增加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名额,基层医院专业医护人员还是紧缺的,希望有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到山区来工作。同时基层急救体系还偏弱,一些基层卫生院的救护车配置还是比较简陋,她建议全部更换为标准配置的救护车,同时需要更多的培训机会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急救技能水平。
市人大代表,阳山县江英镇江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桥姐:
做强旱地西洋菜产业
打造富民强村的“绿色引擎”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支持各地积极挖掘本地特产名品,因地制宜打造包括西洋菜在内的乡村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观光体验旅游产品,把‘美丽资源’变为‘美丽经济’,我听了之后倍受鼓舞。”市人大代表,阳山县江英镇江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桥姐介绍,近年来,江英村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紧扣“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工作理念,依托海拔高、水质好、昼夜温差大等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其中,2021年开始,江英村通过合作社发展旱地西洋菜产业,随后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将最初的合作社发展为“党组织+公司+农户”运营模式。
因为所种植的旱地西洋菜口感脆嫩、味美清香,广受市场欢迎。截至目前,江英村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已从30亩扩展到约450亩,2024年基地产值达2700万元。如今,江英村旱地西洋菜种植基地每日用工量可达100多人,为当地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成为了富民强村的“绿色引擎”。黄桥姐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大做强旱地西洋菜这一“土特产”文章,不断擦亮江英镇旱地西洋菜品牌,帮助旱地西洋菜拓宽销售渠道,增产增收,同时,致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兴村产业,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开展研学、旅游观光等形式不断强化联农带农,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许甜 彭勇珍 叶慧勤 刘淑芳)